城門水塘絕對是本港郊遊熱點之一,風景秀麗,流水處處,更有多個地標和打卡位,好像是菠蘿壩、白千層隧道、水浸白千層、城門八村遺跡等等,絕對不容錯過!
香港的集水區範圍大部分與郊野公園重疊,水務設施由水務署管理;郊野公園則由漁農自然護理署管理。旅程第一站的「城門郊野公園遊客中心」就是由漁護署設立,裡面展示不少城門郊野公園的歷史、文化及生物多樣性資訊,讓大家在開始探索旅程之前,先大概了解一下城門郊野公園。
要留意遊客中心只於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開放。
鐵絲網前的是「菠蘿壩」,是城門水塘的其中一座副水壩,用來蓄存雨水。據聞昔日在城門谷的客家村落,村民均喜歡植種菠蘿,故水壩亦以「菠蘿」命名。不過,現在這裡已一棵菠蘿也找不到呢!
這裡是引水道接駁入城門水塘的位置,引水道全長約9公里,串連著多條河溪,亦將城門河天然河盆以外範圍的河水,包括下花坑、上花坑、白石橋坑、牛寮坑、大曹石澗和大圓石澗等的河水,都一一引入水塘中。
此段路途經兩、三條河溪,河水會直接注入水塘。這裡是尋找豆娘的好地方,牠們只會棲息在清澈的溪流,城門水塘集水區範圍的河溪均受保護,沒有污染,所以吸引了不同種類的豆娘棲息,常見的有三斑陽鼻蟌,翅膀在陽光映照下泛起金屬紫色斑塊,非常搶眼!
馬路兩旁是高大的白千層,樹幹筆直高大,排列整齊,氣勢磅礡!遊走其中,恍如穿梭時光隧道!這裡是遊人喜愛的「打卡位」,是著名的城門水塘景點!
白千層景點又豈只得一個?沿馬路旁的小徑向水塘邊走,便會發現白千層小樹林。話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軍佔領香港期間,城門水塘附近的林木被大量砍伐,當局為了盡快恢復天然生境以防止水土流失及保護水塘水質,於是在戰後大規模植林,白千層便是當時大量種植的植林物種之一。
時至今日,白千層成為了城門郊野公園的名勝,於雨季時,此處更有機會一睹「水浸白千層」的奇景。
城門水塘的位置原本是一個河谷,叫「城門谷」,水塘建成前此處更有8條主要村落,張屋村是其中之一。當時城門水塘的建造方式是將一個大型水壩垂直建於河谷下游的一方,令河谷變成了一個巨型儲水池,而村民亦被迫遷離城門谷。昔日村落現已沒遺下多少痕跡,這裡的郊遊地點是昔日的禾田,在此之下便是已被淹沒的張屋村。
伴著張屋村的河道,是香港最大的石澗 — 大城石澗。除了水量充沛,大城石澗的淡水生物多樣性亦非常豐富,細意觀看,不難發現各種魚、蝦、昆蟲在水中游走,生機處處。
草城石澗是另一條注入城門水塘的主要支流,雖然河道不及大城石澗寬闊,但終年水量充足,為我們提供源源不絕的食水,亦孕育著各式各樣的水生生物。
香港的鄉郊有大大小小的村落,而不少村落旁邊,都會找到一片茂密的樹林,稱為「風水林」。村民相信樹林會為村落帶來好運,所以都積極保護村後的樹林,久而久之,成為今天擁有物種豐富且非常成熟的原生樹林。
這裡的風水林,便是建成城門水塘前,當年城門老圍的村民保留下來的,如今成為了各式各樣小動物的安樂窩。城門老圍是當年城門谷內的村落之一,當年村民主要以種植菠蘿和稻田維生。因興建水塘關係,大部分村民遂遷往錦田定居,小部分則遷往大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