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水區自助遊

船灣淡水湖建成至今逾半世紀,是全球首個由海灣改建而成的大型水塘。當時世界上的水塘大多是於山谷加建堤壩而成,或是於平地挖湖而成,「海灣變水塘」可說是既創新又大膽。此路線帶大家一邊觀賞水塘浩浩美景;一邊從水務設施探索這項世紀工程!

全長
5.8公里
需時
3小時
難度
★☆☆☆☆
交通
小巴
20C | 大美督總站
巴士
75K | 大美督巴士總站

登高處,望遠景。然而要觀賞船灣淡水湖,卻不用登高山,只需登上大美督的一座小山丘。小山丘入口位於白普理賽馬會青年旅舍旁,亦即是大美督家樂徑起點。沿山徑往觀景台,可飽覽船灣淡水湖,青山綠水,景致怡人,令人豁然開朗!

留意左岸有一座水上建築物,以橋與岸邊相連,是船灣淡水湖的其中一個抽水站。儲水會調配至沙田濾水廠,供給沙田、九龍中部及香港島部分地區,大家家中的自來水可能便是從這兒來呢!

船灣淡水湖(攝於大美督小山丘)
船灣淡水湖(攝於大美督小山丘)
抽水站
抽水站

繞山丘而行,在另一側的觀景台可眺望八仙嶺。八仙嶺的八座山峰,以神話中的八仙命名,由左至由分別是純陽峰(呂洞賓)、鍾離峰(漢鍾離)、果老峰(張果老)、拐李峰(鐵拐李)、曹舅峰(曹國舅)、采和峰(藍采和)、湘子峰(韓湘子)和仙姑峰(何仙姑)。八仙嶺高聳入雲,山勢起伏不斷,氣勢磅礡,是香港最具挑戰性的山峰之一!

八仙嶺北脊溪水經天然河溪流入水塘;南脊溪水則經一條長約 1.8 公里的引水道引流至水塘,整個山脊都屬於船灣淡水湖集水區範圍。

八仙嶺
八仙嶺

船灣淡水湖前身是一個半月形天然海灣,建塘工程包括興建數道堤壩,將海灣完全攔起,再將海水抽出,待附近溪水慢慢注入,成為一個龐大的儲水水塘。

船灣淡水湖主壩因此需要跨越整個海峽,將大美督與小島白沙頭洲相連。水壩全長 2.1 公里,站在主壩一端,彷彿看不到盡頭!主壩一邊是平靜水塘;另一邊是遼闊海洋,同樣賞心悅目!

主壩
主壩
主壩
主壩

船灣在未建塘前,曾是漁民捕魚之地,據說漁獲甚豐。自水塘建成,昔日的鹹水生境已變為淡水生境,撒網捕魚之景亦不再。然而水塘仍可找到不少魚類,例如鰱、鱅魚、金山鯽、鯪、鯽等。原來部分魚類是水務署刻意放養,目的是以生物方式來調控水質。水務署亦會發出「釣魚牌」,讓市民在有條件下於水塘垂釣。

船灣淡水湖是垂釣熱點
船灣淡水湖是垂釣熱點

位於白沙頭洲東北岸的一個內灣,一排排的太陽能板,隨水浪浮浮沉沉。這是水務署其中一個先導計劃,一方面善用無遮無擋的水面環境發電,另一方面太陽能板遮蔽水面,既可減少水塘水分蒸發,亦可透過減少日照以抑制水藻繁殖,從而改善水質,可說是一舉多得!

大白鷺、小白鷺和蒼鷺等鳥兒更找到了太陽能板的額外好處 — 吸引小魚躲藏其中。於是只要「守株待兔」,即可伺機捕魚!

水上太陽能板
水上太陽能板
待在太陽能板上伺機捕魚的蒼鷺
待在太陽能板上伺機捕魚的蒼鷺

船灣淡水湖建成前,伯公咀對出有兩個小島,分別是白沙頭洲和東頭洲,小島之間形成了三條漁民進出的重要航道,稱為「三門頸」。今天,小島已被堤壩相連,「三門頸」亦在地圖上消失!

昔日小島之間是航道,如今小島已由溢洪壩(左)和副壩(右)連接,航道亦不復見。
昔日小島之間是航道,如今小島已由溢洪壩(左)和副壩(右)連接,航道亦不復見。

當船灣淡水湖儲水過多,溢水便會從溢洪壩排出大海。現時的堤壩是於1973年加高,溢洪口亦改為虹吸式排洪道,即溢水會從壩頂下方的溢洪口排出大海。但在堤壩加高前,溢水是從壩頂排出大海。從舊日照片所見,當時的市民會特意在溢水時走到壩頂嬉水,甚至會趁機捕魚呢!

溢洪壩
溢洪壩

白沙頭洲對出有一座高塔,很多人誤以為是燈塔!其實,它是「出水塔」,是水務設施之一。出水塔的塔身下方有多個入水口,儲水流入其中,經接連底部的管道,輸往北港濾水廠和馬鞍山濾水廠。

出水塔
出水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