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潭水塘群建成至今已超越一個世紀,當中保留至今的21座水務建築,已列為法定古蹟。這裏亦曾記錄過百種雀鳥,更不乏罕見物種。就讓我們放慢腳步,一邊聽著鳥兒歌聲;一邊重塑昔日歷史。
在水塘泛舟、踩水上單車,此特別又有趣的活動是不少人的童年回憶。位於大潭水塘道旁邊的黃泥涌水塘花園,前身是黃泥涌水塘,後來由於多個大型水塘相繼落成,政府便將這個容量較少的水塘改建,成為全港首個政府水上康樂公園,曾吸引不少人假日一家大細前來遊玩。可惜後來因承辦商年年虧蝕,水上單車和划艇出租服務於2017年起停運。雖然如此,公園目前仍然開放,水塘風景依舊,如畫美景依然吸引!
想不到黃泥涌峽曾是歷史上重要的戰略基地!二戰期間,日軍在香港島北部成功搶灘,隨即攻至黃泥涌峽。當時本地義勇軍聯同英國及加拿大軍隊在此與日軍爆發激烈戰鬥,傷亡慘重,最終不敵日軍,宣告慘敗。
昔日槍炮聲不再,遺留下來的是當年的高射炮台、兩座機槍堡及彈藥庫,讓人在頹垣敗瓦中回想到當年的戰事!
為了保護水資源,集水區範圍限制了發展,亦廣植樹木以防水土流失,因而成為了雀鳥的理想棲息地。大潭郊野公園曾記錄過百種雀鳥,更有不少罕見物種,大家記得帶備望遠鏡和長鏡相機,一齊捕捉鳥蹤!
其中,樂聚園環境開闊,不時見鳥兒在林間穿梭,是新手觀鳥的好地點!常見的有珠頸斑鳩、白頭鵯和蒼背山雀。細心尋找,更有機會看到較少見的栗耳鳳鶥。不過牠們非常好動,總愛在樹上不停竄動,要觀察牠們,需要多一點耐性呢!
大潭上水塘建於1888年,是香港第二個建成的水塘。走到此處,首先進入眼簾的是一道英式石橋,以及與石橋成一直角的大潭上水塘石砌輸水道,充滿古樸風情!每當水塘水位下降,便會看見石砌輸水道下昔日大潭谷的天然河溪。
越過石橋,便到達大潭上水塘水壩。水壩是少有的階梯式設計,遊人可從壩頂拾級而下,欣賞壩下風光。這裡亦是另一個觀鳥好地點。紅嘴藍鵲經常成群出現,鮮紅色的嘴加上長長的藍尾巴,非常搶眼!
大潭副水塘與大潭上水塘以一條叫「清水渠」的引水道相連,當貯水充足,兩塘便會連成一體。大潭副水塘亦建有水壩,壩下是著名的雙潭石澗。當大潭副水塘與大潭上水塘的貯水過多,溢水便經由這條石澗,流入大潭篤水塘。
大潭副水塘路旁有一塊不顯眼的石碑,碑上隱約可見「VICTORIA」和「羣帶」字眼。傳說港英政府管治時期,有一名叫陳群的漁民,協助英人循此路到上環一帶,此石碑就是為了紀念他為英軍開路而豎立,石碑名為「群帶路里程碑」。
行近燒烤場,鳥兒叫聲此起彼落:「鈴~鈴~」一串串清脆叫聲,是雄性叉尾太陽鳥在吸引異性;「吱~」、「吱~」的是暗綠繡眼鳥的輕柔歌聲;「格~格~吱吱吱」短速又嘹亮,是黑領噪鶥躲在叢林中高歌。百鳥爭鳴,熱鬧非常!
離開燒烤場後,是一段林蔭小徑,沿路清涼幽靜,漸漸傳來潺潺的流水聲,愈向前走,流水聲響愈大,原來前面便是「潭崗石澗」!溪水源源不絕的從柏架山西南面直流而下,在大石間穿梭衝擊,再奔流至崖邊急墜而下,形成轟隆隆的巨響。
大潭篤水塘水壩是大潭水塘群集水區水壩之中最高、最闊的,曾被譽為「亞洲第一壩」。壩頂設有12條溢洪道,每當排洪時,溢水滔滔不絕從頂部傾瀉而下,場面蔚為壯觀!
大潭篤水塘水壩的另一邊是大潭港,水壩排洪時溢水便會流入大潭港。大潭港內灣兩側可找到大片矮小的紅樹林,這是香港島碩果僅存的紅樹林群落,擁有很高的生態價值,已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
穿過水壩旁邊的村落,不妨停下腳步,盡情享受大潭港的美景。這裏四周被群山環抱,青山綠水,波光粼粼,景色美得讓人陶醉!
遠眺水中,會發現海面浮現數座井狀建築,據說是當年興建水塘時的地質勘探井。如遇上大退潮,部分最近岸邊的勘探井會完全露出,讓遊人可仔細觀察一番。
最後一站是大潭篤原水抽水站。這座由紅磚砌成的建築物建於1904年,逾百年後的今天依然運作,是水務署運作中最古老的抽水站。
抽水站最初使用蒸氣推動,屋頂的方型煙囱便是作為燃燒煤炭排煙之用。及後抽水站改為柴油發動,至現時已改為全自動電動水泵。煙囱雖然已經棄用,卻仍原好保留,標誌蒸氣時代的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