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門水塘集水區範圍包括了城門郊野公園及大帽山郊野公園,遊走「龍門郊遊徑」可以一次過認識集水區內多個自然河盆的面貌,途中遠眺荃灣城市景觀,經過多條小溪、植林區和樹林,發掘集水區內的生境與生物多樣性!
位於大帽山荃錦公路的川龍村,由曾氏客家族人組成,據聞早在明朝永樂年間(距今約六百年)因海盜騷擾而搬到大帽山川龍。而「川龍」之名,聞說是因曾氏族人為了紀念故鄉 — 廣東龍川,故將這裡喚作「川龍」。
川龍出名「飲茶」,由於大帽山一帶的環境非常適合種植山茶,且有不少曾經種茶的痕跡,所以有學者估計川龍村民早年曾以種茶維生,而大帽山的種茶業約於1920年代息微。
大家不妨於早上出發,到達川龍村後,先在當地的舊式茶樓品品茶,再嘗嘗「一盅兩件」,再繼續行程!特別一提,川龍是現時城門水塘集水區範圍內唯一有人居住的鄉村。
走在橋上,向下俯瞰,便是大曹石澗,流水源源不絕。大曹石澗源起大帽山西南坡,經過川龍村,到達荃錦公路大橋村位置,大雨時部分河水會經水務設施流入城門水塘引水道,成為了城門水塘水源之一。
二十世紀初,港英政府因禁止農民於市區一帶種植水種為主的菜,不少農民於是遷往川龍,並研究種植西洋菜,川龍亦成為了香港的「西洋菜基地」。這裡的西洋菜田引入大曹石澗的溪水種植,因而有說特別清甜,在川龍的茶樓,便有機會一嚐新鮮採摘的本地西洋菜!
川龍一帶的陸生生境受良好保護,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特別一提,香港的唯一一種珍蝶 — 苧麻珍蝶,於本港分布非常零散,只曾在亞媽芴、鶴藪、沙螺洞等地有紀錄,而川龍則可找到苧麻珍蝶的穩定群落,是觀察這種珍貴蝴蝶的熱點。
前往龍門郊遊徑前會經過川龍食水泵房及川龍食水缸。這類型的水務設施主要興建在鄉郊村落,食水從水塘及抽水站經輸水管送到食水缸及泵房,泵房增加水壓後將水供給村民使用。
龍門郊遊徑沿途會看見「郊野公園植林優化計劃」下的林地。香港開埠初期,很多山嶺都是光禿禿的,於是政府引入一些生長快速的外來樹種,在山嶺大規模植林,惟日治時期被大量砍伐。期後再次大量植樹,引入樹種包括有「香港植林三寶」之稱的台灣相思、紅膠木和愛氏松等,特點是能夠於劣質土地快速生長。
直到近年,因當年種植的樹木已開始老化,加上外來樹種對本地生態貢獻不及原生物種,當局於是推出了「郊野公園植林優化計劃」,將高生態價值的本地樹種替代外來樹種,藉以提高郊野公園的生物多樣性。
這一段路會經過三座小橋,渡過的便是大圓石澗上游河段,是城門水塘集水區內其中一條水流充沛的河溪。從小橋下望,流水涓涓,沖刷著大小石頭;溪水清清,偶然會見小魚在暢泳!
這裡可更清晰觀賞大圓石澗,此澗有「九大石澗」之美譽,當然是流水滔滔!她源起於大帽山南麓,奔流而下至圓玄學院,因而得名。大圓石澗一直至近荃錦公路,經引水道截流至城門水塘。
相思林徑位於海拔600米左右,是大帽山郊野公園和城門郊野公園的交接帶,這裡可飽覽荃灣市區全景,身處寧靜郊野,遠眺繁囂市鎮,茂密綠林與石屎高樓形成強烈對比!
此段路較崎嶇,地上亦時有碎石,走起來要較為小心,然而時有鳥兒的歌聲伴隨,讓人心情舒暢!樹林不時傳來「吱吱」聲響,連貫而嘹亮,那是叉尾太陽鳥的歌聲,是這裡一帶常見的鳥兒。牠們雖然有一身彩色的羽毛,但身形嬌小,活潑好動,不常停下來,想見牠們真身,一點也不容易呢!
龍門郊遊徑的終點便是城門水塘,波平如鏡,水天一色,當然要好好的欣賞一番!如果還有時間的話,沿水塘繼續向前走,離龍門郊遊徑終點大約20分鐘,便會到達白千層棧道。白千層整齊的生長在路的兩旁,樹幹筆直高大、灰灰白白色、呈紙皮剝落狀,形成獨特景致。不少人到訪城門郊野公園,就是為了這裡的白千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