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
發展局局長
甯漢豪女士, JP
電郵:sdev@devb.gov.hk
發展局
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
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主任
丘卓恒先生, JP
電郵:nmcoenq@devb.gov.hk
規劃署
規劃署署長
鍾文傑先生, JP
電郵:imkchung@pland.gov.hk
環境及生態局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
謝展寰 先生, BBS, JP
電郵:see@enb.gov.hk
土木工程拓展署
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長
方學誠先生, JP
電郵:michaelfong@cedd.gov.hk, info@nm-santintech.hk
發展局在5月18日就627公頃的新田科技城向立法會提交文件並展開公眾諮詢,預料2024年第四季率先填平約90公頃魚塘濕地作為創科用地,受影響的濕地敏感地區面積更達248公頃(註一)。這將是由1992年政府確立保育后海灣濕地的必要性,並逐步推行濕地保育政策30多年來,首個此等規模的填平濕地發展項目。9個環保團體(下稱團體)發表聯合聲明,非常憂慮此舉將會重創后海灣濕地生態及其完整性,破壞多年來所建立的濕地保育成果及所堅守的后海灣規劃原則。因此,團體促請政府修改新田新科技城的方案,以免對整個后海灣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
重創后海灣濕地生態及其完整性 損大灣區獨有國際濕地
新田科技城將直接影響約90公頃的魚塘濕地,位於國際⿃盟認可的「內后海灣及深圳河集⽔區」重點⿃區之內,是大灣區內唯一一個覆蓋國際拉姆薩爾濕地的重點鳥區,與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具生態連結。整片魚塘濕地為候鳥提供重要的覓食和棲息地,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不能夠失去的中途補給站。
根據香港觀鳥會的記錄,受影響魚塘過去錄得超過200種鳥類物種,雀鳥多樣性相當豐富。這些魚塘更是一些急需保育物種的重要覓食和棲息地,例如全球「極度瀕危」物種青頭潛鴨和黃胸鵐、全球「瀕危」的黑臉琵鷺及全球「易危」白肩鵰,均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新田科技城與兩個位列全港首五大的鷺鳥林高度重疊,意味發展項目將直接威脅近二百對繁殖鷺鳥族群。
現時后海灣的發展規劃指引(編號12C)已經指出,「由於雀鳥於不同季節在不同的魚塘棲息,因此很難就放棄某個魚塘提出充分理由。研究發現,在佔地較廣的相連魚塘棲息的雀鳥,數目遠較在零散及不相連的魚塘棲息的雀鳥為高。倘進行發展而引致魚塘數目減少,將會削減雀鳥的食物來源;同時,在魚塘毗鄰或魚塘範圍內進行某些會造成環境干擾的發展......亦會導致利用魚塘的雀鳥數目減少。」(註二)因此,我們憂慮若維持最新建議的發展規模,不但會危及雀鳥重要的覓食、棲息地和繁殖地,更將切斷尖鼻嘴、米埔及馬草壟之間的濕地生態系統及飛行走廊,導致嚴重的生境碎片化,損害后海灣濕地系統的完整性及其於大灣區的獨特性,長遠恐威脅整個遷飛區內候鳥的存亡。
政府勿開發/填平魚塘濕地,損害后海灣的濕地完整性;優先將魚塘濕地納入「積極保育」措施,加強保護后海灣濕地。
摒棄30多年的科學研究及生態保育成果 凌駕后海灣規劃原則
因應1983年的「生發案」,政府早已預視鄉郊土地會受到無法預期的破壞,便於1988年委託顧問公司研究后海灣地區的自然資源和潛在的環境問題,正式確認了后海灣濕地的重要性。政府其後根據報告的保育建議,於1992年制訂規劃指引(編號12系列),以管制在后海灣的發展申請,並成立后海灣緩衝區一(BZ1)和二(BZ2)。
米埔內后海灣一帶於1995年正式被納入為「拉姆薩爾濕地」,政府於1997年完成《后海灣地區魚塘生態價值研究》,進一步確認魚塘的生態價值。報告建議制定不同區域,保護連綿一片的魚塘,以維持后海灣濕地生態系統的整體完整性。政府於1999年更新規劃指引,指定出「濕地保育區」及「濕地緩衝區」。隨邊境禁區開放,政府於2013年完成《蠔殼圍生態實地調查》,並在2014年將兩個區域範圍延伸至蠔殼圍及馬草壟一帶。在過去30多年,多個政府部門(包括漁農自然護理署)及環保團體亦在后海灣魚塘濕地進行各樣的保育工作。
指引中提及「近年來,擬在后海灣地區進行的發展計劃數目日增......,而這些擬議發展大多涉及填塘或其他工程......為免后海灣地區的魚塘和區內其他濕地生境蒙受影響,以致情況無法挽回,城規會藉擬備法定圖則,為后海灣地區制訂發展指引。」但觀乎現時新田科技城的土地用途建議,計劃涉及大幅破壞「濕地保育區」及「濕地緩衝區」,等同凌駕現時后海灣的發展規劃指引(編號12C),正正與政府當年所定立的規劃原意背道而馳,也推倒政府及不同環保團體過去30多年所建立的保育成果。
政府應遵守城規會規劃指引(編號12C) ,包括「防患未然」和「濕地零淨損失」的原則,保護所有魚塘濕地及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並在發展北部都會區時,維持這些魚塘濕地的生態連繫。 若政府計劃修訂其指引, 必須向社會公眾清楚交代理據,以及作公眾諮詢。
發展缺乏科學及保育基礎 開發規模更無故增加
漁護署去年就北部都會區內三個濕地保育公園開展《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下建立濕地保育公園系統之策略可行性研究》(註三)(下稱《北都濕地公園研究》),約2025年初公佈,以確定濕地保育公園的具體位置、範圍和管理模式。我們根據公開資料守則向政府索取《北都濕地公園研究》的招標文件,我們發現其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研究範圍,與剛公布的新田科技城填平魚塘濕地的範圍有141公頃互相重疊的地方,就此我們質疑當局在未有完整的生態科學研究結果下就提出新田科技城計劃,偏離政府一直強調的「發展與保育並存」的發展思維。
新田科技城現時的發展規模,以及受影響的濕地敏感地區面積,與2021年公佈的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差距極大。政府於2021年5月公佈的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佔地約340公頃,當時初步土地用途所建議的創科用地為164公頃(註四),發展亦集中在新田公路以南及落馬洲管制站,並沒有涉及大規模發展魚塘濕地。但近日政府公佈的文件未有交代創科用地的額外需求,卻突然建議將發展範圍大幅增至627公頃,而創科用地則增至300公頃,更填平約90公頃魚塘濕地,受影響的濕地敏感地區面積達248公頃。
我們認為單單以「為突顯政府對推動創科發展的決心」,並不足以成為大幅填平魚塘濕地的理據。而且此發展計劃亦早於《北都濕地公園研究》完成前公佈,恐有凌駕科學基礎之嫌,難以釋除公眾疑慮。
我們強調一切發展都應基於科學研究及社會實際需要,例如政府應充分解釋額外創科用地的必要性及實際用途;先完成《北都濕地公園研究》等。
濕地保育面積大縮水 「保育公園」變「補償公園」
翻查2021年政府公佈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報告書》(《北都策略》),當中提及「......將位於策略性位置有助優化創科用地空間佈局的部分魚塘劃入新田科技城的發展範圍,餘下位於濕地保育區(即靠近拉姆薩爾濕地的部分)建設為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面積約有520公頃」。然而,最近政府回應傳媒時稱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只剩下300公頃(註五)。我們亦發現新田科技城的發展範圍,約有151公頃位於「濕地保育區」內。以上兩項明顯與《北都策略》不符,意味著三寶樹濕地公園面積未開始規劃就已經大縮水。我們極度憂慮現時新田科技城的方案若無任何改變,是重創后海灣生態,將成極壞先例。
我們亦留意到政府文件中,提到政府有意以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彌補因填平魚塘所造成的生態功能損失,以及因發展新田科技城所造成的生態影響」。這種「先發展後保育」的做法不但落後,也模糊了濕地保育公園的規劃原意。我們非常擔心政府借用早已承諾的濕地保育公園為新田科技城的發展開路,令濕地保育公園淪為發展的補償工具。
濕地保育公園不應成為北部都會區未來任何發展項目的環境及生態「補償」。
加大發展但研究概要照舊 公眾無法就新發展提出環評需關注事宜
新田科技城的最新發展範圍,由原先的340公頃大幅增加近六成至現時的627公頃,其中151公頃用地更位於「濕地保育區」,這些擴展部分並未包括在2021年新田/落馬洲樞紐項目發出的環評研究概要。土木工程拓展署早前回應傳媒查詢時,確定2021年發出的環評研究概要仍然有效(註六)。
我們認為此做法有繞過環評程序之嫌。由於舊環評研究概要並未就大規模填塘和土地實際改變,訂立更大的研究範圍和全面的研究方法,公眾人士亦未能就新發展範圍提出意見或指出需納入環評的生態敏感地點。沿用舊環評研究概要恐無法有效評估,甚至會嚴重低估新田科技城所帶來的重大生態影響。
政府必須就新田科技城的重大規模改動,向環保署重新提交工程項目簡介,並更新環評研究概要,重新進行各項環境影響評估,確保發展不會對環境造成不可承擔的影響。
結語
諮詢文件提到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發展為國際創新及科技(創科)中心,而北部都會區正正將會發展成為一個國際創科新城。同樣,我們亦要指出,國家「十四五」規劃的第十一篇《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提到,「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此外,中國為《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的主席國,去年帶領全球各國於會議上達成協議,當中第一個全球目標為確保所有區域都將生物多樣性納入空間規劃和管理之下,並制止具高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區域及具高生態完整性的生態系統的減損。
反觀現時新田科技城的最新發展大綱圖,約有157公頃的發展位於「濕地保育區」內,當中涉及填平約90公頃具高生態及保育價值的濕地。我們認為此發展規劃並不符合國家及全球永續發展的大趨勢,沒有珍惜及把握后海灣濕地在大灣區的獨特性及在國際遷飛區內的重要性,有違政府多年來於后海灣所建立的濕地保育制度,推翻各界幾十年來的保育成果。我們促請政府重新修訂新田科技城的方案,以免對后海灣這片大灣區獨有的國際濕地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
註一:當中濕地保育區佔151公頃,濕地緩衝區佔97公頃,共248公頃(新田科技城|政府認開發248公頃濕地 保育區佔6成 環團批壞先例:https://bit.ly/3N0KSzR)
註二:擬在后海灣地區內進行發展規劃指引編號 12C https://www.info.gov.hk/tpb/tc/forms/Guidelines/pg12c_c.pdf
註三: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下建立濕地保育公園系統之策略可行性研究
註四:164公頃包括:創科行業及其他用地57公頃; 落馬洲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創科園)87公頃;落馬洲管制站遷移釋出20公頃
註五:新田科技城|涉收回300公頃私地料成本達420億 須填塘90公頃: https://bit.ly/3BO0VMa
註六:新田科技城 套用不涉濕地保育區環評 1/4用地為保育區局方:盡量不影響雀鳥 環團斥不可接受:https://bit.ly/3NmnD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