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不少市民均於社交媒體分享,發現多區均出現大量色彩繽紛的蝴蝶,引發不少討論,為何冬天會見大量蝴蝶?綠色力量助理高級教育及項目經理游靜賢表示,從網上相片可見是報喜斑粉蝶,屬香港原生蝴蝶,十分常見。該品種蝴蝶有鮮艷的黃色和紅色斑紋,加上黑色翅脈,色彩斑斕,一般於春天來臨前後活躍,似向人們報告春回大地的喜訊,名字亦叫「報喜斑粉蝶」(Delias pasithoe)。她指近期於野外考察,亦觀察到此情況,不少地方均出現大量報喜斑粉蝶。
游靜賢從綠色力量進行的「節氣觀蝶調查」,比對十九年間數據,發現最近的報喜斑粉蝶大爆發其實是有跡可尋。
大爆發屬周期性 惟數量創新高
「節氣觀蝶調查」以二十四節氣作為研究本地蝴蝶生態的基礎,分析物種與氣候的關係。游靜賢指相關調查於2005年開始,期間每隔3-4年,均會出現一次報喜斑粉蝶大爆發,對上一次大爆發是2020年,所以2023年正值是周期性爆發的年份,並由去年延伸至今年。
然而,游靜賢表示是次大爆發歷時特長、數量特多,是以往周期性爆發較為少見。她指報喜斑粉蝶每次會同時產下最多50枚卵,成蟲平均壽命約10天,所以過往的大爆發只會持續一個月左右,是次大爆發則由去年11月(立冬)開始,持續至今年2月(雨水),歷時三個多月,而最近的三個節氣(大寒、立春、雨水)錄得的數量更創下調查以來新高,最高於一天之內記錄580隻,過去多年調查最多一天之內亦只記錄150隻至350隻不等,是次最高數目是過去約兩倍之多。
氣候變化或是大爆發助力
游靜賢指在此期間調查的地點環境和植物均沒有重大變化,推斷是次報喜斑粉蝶大爆發歷時特長而數量特多是與氣候變化有關。
蝴蝶數量主要受兩個環境因素影響,其一是捕食牠們的天敵,由於2022年內地發生大旱;2023年夏季則出現暴雨,可能因而減少了來港越冬的林鳥種群,捕食蝴蝶的雀鳥減少,變相有利報喜斑粉蝶成長。其次是植物數量,香港於2023年冬季溫暖而少雨,本來已較適合蝴蝶繁殖,加上此天氣條件下鴨腳木等蝴蝶蜜源植物大量開花,為蝴蝶提供充足食物,進一步有利報喜斑粉蝶生長。
游靜賢特別指出,按她觀察,今年野外當鴨腳木(Schefflera heptaphylla)凋謝時,飛龍掌血(Toddalia asiatica)緊貼其後大量開花,兩者均是蝴蝶冬季與春季前後的重要花蜜來源,以往兩者開花時間有差距,今年則緊貼開花,長時間為報喜斑粉蝶提供食物,亦是報喜斑粉蝶大爆發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游靜賢指報喜斑粉蝶大爆發亦可能是由於內地報喜斑粉蝶移遷,因內地近期亦曾出現報喜斑粉蝶大爆發。過去曾有研究指報喜斑粉蝶有移遷行為,例如數年前金門亦曾因內地報喜斑粉蝶大爆發而移遷,因此於當地發現大量以往沒有記錄的報喜斑粉蝶。
踏入三月,游靜賢估計這一波報喜斑粉蝶成蟲壽命已近尾聲,整體數量亦會明顯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