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三年
十月
十日
10 Oct
 , 
2023
綠色力量警告本港颱風和暴雨將推遲兼更頻密 促全面關注對應暴雨災害
Green Power Warns of Delayed and Intensified Typhoons and Heavy Rain in Hong Kong, Urges Comprehensive Strategy for Rainstorm Disasters (Chinese only)

受颱風小犬的強雨帶影響,本港昨日(10月9日)錄得雨量達369.7毫米(1),創歷年十月份雨量新高(2)綠色力量總監鄭睦奇博士翻查天文台從1884年至2022年的數據,發現暴雨更多傾向在數小時內出現,加上南中國海海面溫度上升亦加大了香港受颱風的威脅,警告本港暴雨情況只會愈來愈頻密,出現月份亦會推遲甚至延長,促當局盡早投入資源應對。

鄭睦奇博士從天文台1884年至2022年間的數據發現,歷年十月份的最高日雨量,頭十位中有七位是在上世紀下半葉以後出現,其中千禧年後佔三年;最高一小時雨量的頭十位,則有九位是在上世紀下半葉以後出現,其中千禧年後佔五年。鄭睦奇博士指數據反映氣候變化下香港降雨模式趨向於短時間內,甚至是數小時內降雨,預計未來暴雨對社會影響將會愈來愈大。

另方面,從天文台十月份發出的暴雨警號顯示,千禧年後警號生效時間亦見增長趨勢,最長是2021年達31小時18分。其中,2016、2021及2023年的十月更發出黑色暴雨警號,均顯示十月份愈來愈頻密出現暴雨。

鄭睦奇博士表示,若進一步分析,歷年十月份只有2016、2021及2023年發出黑色暴雨警號,而且都與颱風相關。而受南中國海海面溫度愈趨上升,他預計本港入秋迎來颱風的機會將進一步加大。鄭睦奇博士引述研究指,南中國海的海面在2003至2017年間(3),平均每十年上升攝氏0.31度,而早前小犬路徑組經過的呂宋海峽西面,更加平均每十年上升攝氏超過0.6度。隨氣候變化造成海面溫度上升,令南中國海的海面溫度在秋季仍持續有利颱風生成和發展,鄭睦奇博士警告本港因颱風帶來極端暴雨的日子將不斷延長。

鄭睦奇博士指出,剛過去的九號風球及黑色暴雨警號,清楚告知我們氣候變化不但增加極端天氣的嚴重程度和發生頻率,亦出現在不常出現的季節。在氣候變化影響下,香港愈趨於短時間降下特大雨量,有關當局必需立刻制定策略和基建去應付沒有明顯規律且難以捉摸的特大暴雨。除投放資源防洪,還需應付特大暴雨導致的其他災害,如山泥傾瀉、農地魚塘淹浸、河堤崩缺、衛生防疫等。

(1)    香港天文台網頁,每日天氣摘要及輻射水平資料:https://www.hko.gov.hk/tc/wxinfo/dailywx/dailywx.htm

(2)    香港天文台網頁,最高日雨量的排行(1884年 - 2022年):https://www.hko.gov.hk/tc/cis/statistic/erank.htm?timerange=oct

(3)    Yu,Y., Zhang, HR., Jin, J. et al. Trend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fron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2003–2017. Acta Oceanol. Sin. 38, 106–115 (2019). https://doi.org/10.1007/s13131-019-1416-4

─ END ─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