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放大鏡

蝸牛獵人 — 橫紋鈍頭蛇

2021年6月
作者:綠色力量
一條橫紋鈍頭蛇

蛇,是靈巧的代名詞,卻原來凡事也有例外,橫紋鈍頭蛇(Pareas margaritophorus)便是一例,移動特別的緩慢,就連捕食也是「以慢制慢」,專門捕捉同樣以緩慢見稱的蝸牛。

橫紋鈍頭蛇屬夜行性,廣泛分布於香港的林地及灌木叢,較易見於水流緩慢的溪流或靜止水體附近。當牠們遇到危險時,例如人類靠近,由於移動緩慢,加上沒有毒牙,亦不會釋出異味,所以一般很少主動還擊,反而會捲成蛇餅,用身體保護較脆弱的頭部。

橫紋鈍頭蛇全長最多亦只有約45厘米,屬小型蛇類。牠們全身灰黑色,名稱正好描述了其身上的特徵—中文名稱中的「橫紋」,說明了牠們身上有不規則的黑色幼橫紋;英文名稱中的「White-spotted」(白點)則說明了牠們身上有白點。此外,牠們的英文名稱中的「slug」(蛞蝓),原來是指其食性。

一條橫紋鈍頭蛇打開口露出牙齒,其牙齒是左右不對稱的
左右不對稱的牙齒有利捕食蝸牛
© Ray So

牙齒特化捕食蝸牛

提到鈍頭蛇的食性,台灣學者剛在年初發表了一項有趣的研究結果。台灣有三種鈍頭蛇,生態習性均非常相近,都是以捕食蛞蝓和蝸牛維生。牠們在台灣的分布則不完全相同,在只有一種鈍頭蛇分布的地點,學者發現牠們的牙齒是左右對稱的;可是在兩種鈍頭蛇分布重疊的地點,其中一種鈍頭蛇的牙齒則會高度特化成極不對稱!

一條橫紋鈍頭蛇把其下顎伸入蝸牛殼口裏
橫紋鈍頭蛇將下顎伸入蝸牛殼口,再拉出蝸牛肉
© Ray So

蛞蝓與蝸牛都是鈍頭蛇的美食,前者是無殼的軟體動物,捕食較容易;後者則擁有堅硬外殼,捕食相對困難。所以當捕食蝸牛時,鈍頭蛇需要將下顎伸入殼口,再利用下顎的牙齒拉出蝸牛肉。由於蝸牛殼是螺旋形狀的,如果鈍頭蛇演化成下顎微彎,彎向外的下顎牙齒較多,便可以更有效率地拉出蝸牛肉。即是說,當鈍頭蛇的牙齒演化成不對稱,會更容易捕食蝸牛。因此,在兩種鈍頭蛇分布重疊的地點,特化成不對稱牙齒的鈍頭蛇會專門捕食蝸牛;另一種牙齒對稱的鈍頭蛇則專門捕食蛞蝓。如此一來,兩種鈍頭蛇便可減少競爭,形成彼此均可提高存活率的雙贏局面。

一隻蝸牛,其殼是順時針方向旋轉的
大部分蝸牛殼都是順時針旋轉方向

雖然香港沒有類似的研究,不過從觀察橫紋鈍頭蛇下頷的鱗片也可以知道牠們的下顎是微向右彎的。由於世界上大部分蝸牛殼都是順時針旋轉方向,橫紋鈍頭蛇的下顎向右彎正好吻合進食順時針旋轉方向外殼的蝸牛。但換一角度,在東南亞地方演化成逆時針旋轉方向外殼的蝸牛比例亦較世界其他地方高,這或許說明了在東南亞鈍頭蛇物種多,蝸牛亦為了逃避鈍頭蛇捕食而演化。不同物種為了生存,都在不斷演化呢!

一條橫紋鈍頭蛇的下頷,下頷鱗片微向右彎
橫紋鈍頭蛇下頷的鱗片微向右彎
© Ray 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