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環境複雜多變,經常受潮漲與潮退影響,棲息其中的生物都要出盡法寶以應對嚴峻的生存環境。海參是其中一員,但牠們既沒有其他海岸生物很高的移動能力,亦沒有堅硬的外殼保護,只光著厚厚軟軟的身軀,靜靜的躺在石隙或沙泥中,慢慢地伸出觸手覓食。而牠們的天敵也不多,不用整天躲著捕獵者。海參就像與世無爭的隱士,安然在變化多端的海岸中,一代又一代存活下去。
海參屬於棘皮動物的一類無脊椎動物。在一般人印象中,海參都是灰灰黑黑的,但原來有些物種卻是鮮豔非常。至於外型,多呈筒狀,觸感軟且富有彈性。牠們的身體上有許多小突起,這些突起稱為「管足」,具有運動和呼吸等功能。
海參的口長在前端,有觸手環繞在內,可伸出體外覓食。不同食性的物種會有不同類型的觸手,方便尋找不同的食物:以水中浮游生物、有機顆粒和食物碎片為食的,觸手會呈枝狀;抓取海底有機物和小生物的,觸手則多呈羽狀或指狀;至於抓取沙粒取食當中微生物和有機物,又或是抓取石上海藻的,觸手就會呈盾狀。無論是那一食性的海參,進食過程都有助循環和淨化海底沉積物,對維持海洋生態系統平衡擔當著重要的角色。
大家認識海參是因為牠們是常見的食材。而原來我們日常食用的珊瑚蚌和桂花蚌亦是來自海參。雖然牠們的中文叫「蚌」,實則並不是雙殼類,而是海參的內腔肌肉。珊瑚蚌和桂花蚌分別來自不同的海參物種,因顏色不同才有不同的名稱。
特別的退敵方法
雖然海參的天敵不多,尤其成年個體絕少遭捕食,不過牠們仍然有各式各樣的防禦機制。部分物種可從身軀後端的肛門向捕獵者射出黏絲,黏絲會迅速膨脹,纏繞著對方,更有特殊的異味以進一步干擾捕獵者;有些物種的皮膚則會分泌麻醉物質以嚇退捕獵者。
更甚的是,當海參遭受嚴重攻擊,會出現「自割行為」,將腸和呼吸樹的內臟從肛門排出,又或是將背部肌肉脫落或溶解,目的是分散捕獵者注意力,爭取時間逃脫。除了逃避捕獵者,當海水環境變得惡劣,例如缺氧,海參亦會出現自割行為。幸而牠們的再生能力很強,只要環境回到正常狀況,一般於一個月後便能長回來。
然而,海參縱然有再強的防禦機制和再生能力,也敵不過人類的濫捕。海參含豐富蛋白質,又低脂肪,在東亞地區,更被視為高級海味食材,因而被大量捕捉。至於棲息在香港的海參,由於不是具經濟價值的物種,威脅則主要來自水質污染和生境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