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放大鏡

美麗惹禍 — 大白鷺

2021年8月
作者:綠色力量
一隻站在水中的大白鷺
大白鷺

大白鷺(Ardea alba)有一身雪白的羽毛,在繁殖季節更會換成一身漂亮的「婚羽」。美麗卻惹來了殺戮,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殺戮是為了取其羽毛作為帽子裝飾,令大白鷺險被滅絕,然而卻揭開了世界保育雀鳥的第一章。

大白鷺是香港全年常見和數量眾多的水鳥,外形修長,嘴長、頸長、腳長 — 長嘴和長頸有利於牠們探頭進水中獵食;長腳則有利於涉水,以捕食小魚、蝦等為主。

三隻展翅飛翔的白鷺
可以從嘴和腳趾的顏色分辨大白鷺(上)和小白鷺(下二)
© Henry Lui

大白鷺和小白鷺外表及形態均十分相似,分辦兩者是初學辦識水鳥的「必修課」,而分辨關鍵在於嘴和腳趾的顏色,大白鷺的嘴呈黃色、腳趾呈黑色;小白鷺則相反,嘴呈黑色、腳趾呈黃色。其實在香港,全白色的鷺鳥也不只大白鷺和小白鷺,中白鷺(Ardea intermedia)、牛背鷺(Bubulcus coromandus)、黃嘴白鷺(Egretta eulophotes)等均是全身雪白,亦由於不同種類的鷺鳥的嘴和腳顏色在繁殖季節也有機會改變,要準確辨認大白鷺也需要有一定的經驗呢!

鷺巢由零開始

鷺鳥喜歡在繁殖季節一大群聚在一起築巢育雛,牠們會在樹上密集地築巢,這些繁殖鷺鳥群集的地方稱為「鷺鳥林」。香港在1989年開始有全港性鷺鳥林普查,本地大致有五種鷺鳥在鷺鳥林繁殖,分別是大白鷺、小白鷺、牛背鷺、池鷺(Ardeola bacchus)和夜鷺(Nycticorax nycticorax)。大白鷺在最近三十年間,由1989年錄得零個鳥巢,慢慢上升至近年的二百多個,推斷是因為鷺鳥林附近海域水質漸見改善,食物增加有關。大白鷺較偏好在近海地方築巢,會捕捉鱭魚、鯔等魚類餵食雛鳥。大白鷺的巢在華南以至華東地區的數量也不多,所以在香港繁殖的大白鷺種群,於區域性來說具相當重要性。

長出婚羽的大白鷺
大白鷺在繁殖期長出美麗的婚羽
© Henry Lui

在繁殖季節,大白鷺無論是雌鳥或雄鳥,都換上一身繁殖羽,或稱為「婚羽」 — 在原本一身雪白的羽毛外,額外於背上長出大簇蓬鬆的修長羽毛,漂亮奪目,這種形態的羽毛稱為「蓑羽」。蓑羽的法文是「aigrette」,由此衍生而來的英文「egret」就成為了鷺鳥的英文名稱。

保育由此啟動

大約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歐美上流女士愛在帽子加上真鳥類羽毛作裝飾,更成為時尚象徵。大白鷺的婚羽不單漂亮,更只在繁殖期生長,十分稀有,於是成為了隆重場合佩戴的昂貴冠帽的裝飾。這一時尚觸發了野生鳥類羽毛的貿易,大白鷺種群頓時受到毀滅性的威脅,估計當時每年有數以百萬計的水鳥因而遭殺害!

然而,屠殺水鳥也催生了早期的保育主義,人們開始關注鳥類保育,更成立起保育組織,其中一個以飛行的大白鷺作為標誌的著名美國保育組織「奧杜邦協會」,便是由此而成立。該會的發起人為了遏止捕殺鳥類,起初著力說服女士們不要佩戴帶有鳥類羽毛的帽子,後來在1900發起了第一次聖誕鳥類普查,替代作為慶祝傳統聖誕節的捕獵活動。隨奧杜邦協會日漸壯大,幫助建立了美國第一個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更啟動了後來大規模、以科學為基礎的鳥類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