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每年都有多不勝數的水鳥飛來度冬,是因為香港位於世界其中一個最大的水鳥遷飛區(Flyways)的中途站,每年春季便會迎來大批水鳥,當中有一種特別受注目,皆因在成千上萬的水鳥中一般同時不會有超過三隻,讓觀鳥愛好者花盡心思也要一睹其風采,牠們便是勺嘴鷸(Calidris pygmaea),是一種「極度瀕危」的小鳥。
很多水鳥都有遷徙習性,而遷徙路線都是固定的,其範圍稱為「遷飛區」。其中,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是全球最大的水鳥遷飛區之一,香港正正位處中途站,故可觀賞大量珍貴的水鳥,勺嘴鷸便是其中之一。
勺嘴鷸身長只有14至16厘米,身軀圓胖,最大特色是其呈匙形的扁平黑色嘴,因而得名。牠們並不挑食,會進食陸生的昆蟲、甲蟲幼蟲、小種子;水生的蠕蟲、螺、鈎蝦等。至於匙狀的嘴對牠們覓食有何幫助,專家至現時仍未有確切答案。
勺嘴鷸的繁殖範圍局限在俄羅斯東北部的楚科奇半島,南至堪察加半島的狹地,牠們會沿著西太平洋海岸遷徙,到達包括中國南部、越南、泰國、孟加拉國和緬甸等主要越冬地。香港是牠們遷徙的中途站,每年四月左右的春季遷徙期間,在后海灣泥灘,或是附近的基圍或放乾的魚塘都有機會找到牠們的蹤跡,一般只有不超過三隻同時訪港,加上經常混在大群體型相若的濱鷸中低頭覓食,要發現牠們一點也不容易,不過鳥友就是喜歡這個挑戰呢!
各方協力保育
勺嘴鷸在六月至七月築巢,牠們對地點十分揀擇,僅會在長有岩高蘭和地衣的潟湖沙嘴,或是湖泊和沼澤旁的矮樺和柳樹莎草叢築巢,而這些地點亦不能離河口和泥灘太遠,方便成鳥在巢居期間亦能覓食。
原本適合勺嘴鷸築巢的地點已不多,再加上棲息地受破壞和非法捕獵,令牠們的數量急劇下降,目前估算全球僅剩250至620隻成鳥,而最新估計的減少率為每年8%,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在2021年已將其列為極度瀕危物種。
可幸的是國際間為保育勺嘴鷸所做的工作也不少,在2010年更成立了一個名為「勺嘴鷸專責小組」的國際組織,由多個國家的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組成,工作包括監測勺嘴鷸的數量、保護其棲息地,以及推動公眾教育。亞洲也有不少鳥類組織,為勺嘴鷸進行調查和教育推廣。英國的「野禽及濕地信託」(WWT)更曾進行人工培育計劃,在野外收集鳥蛋帶回實驗室孵化,培育至幼鳥學會飛行後放回野外,期望長遠可增加勺嘴鷸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