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大自然

冬暖花開 — 冬天不冷 春花早開

2020年4月
作者:綠色力量
數朵緋寒櫻的花朵
賞櫻是深受遊客歡迎的活動,例如日本每年都會公布櫻花開花預報(圖為生長在香港的緋寒櫻(Prunus campanulate))。

春回大地,萬物欣欣向榮。春暖則花開,本是自然現象,但近年世界各地均有「春花冬開」的情況,本應三、四月春天開花的植物,在一月仍是冬天季節經已盛開,全因天氣愈來愈熱,花開得愈來愈早。植物開花與天氣之關係,以至開花機制如何受天氣影響,一直以來都是科學家和植物學家的研究重點。

早於二十世紀初,科學家已知植物能夠感測天氣、日照長短等,再以某種機制決定最適當的開花時機。直至2010年,愛爾蘭都柏林聖三一大學的研究團隊終於發現,決定開花時間的關鍵,原來是一個名為Apetala1的基因(簡稱AP1基因)。

花朵「開關掣」

研究團隊以十字花科的阿拉伯芥(Arabidopsis thaliana)作研究植物基因的模式生物,發現開花中的阿拉伯芥有活躍的AP1基因,反之若AP1基因不活躍,只會長葉而不開花,或只開出寥寥數朵花。AP1基因就如「開關掣」般操控著花朵何時盛開。

植物的開花時間取決於天氣、溫度、陽光、日照時間、雨量、濕度等多種環境因素。不同物種有不同的花期,植物會將感測到的環境資料傳到AP1基因,適當的環境條件會活化AP1基因。活躍的AP1基因能釋放多種不同的蛋白質,再驅動超過一千個生長基因,從而指令植物作出多種生理變化,包括停止植物生長部位內的分生組織長出葉片,轉為引導分生組織發展成花朵,植物就會開花。然而,植物是如何把環境資料傳到AP1基因,至今還沒有定論。

開花「雙重機制」

植物學家一直著力觀測及研究開花時間如何隨天氣及氣溫改變,因為植物的開花時間會直接影響農業、園藝甚至旅遊業等。以近年備受遊客追捧的櫻花為例,植物學家發現櫻花過往的開花時間,與天氣變化有一定的關係,從而預報出開花日期,供遊客參考。

學者指出植物有「雙重機制」計算開花時間,包括「低溫需求」及「生長積熱需求」,前者是計算累積低溫時數;後者則是計算累積溫暖時數。每種植物都有自己不同的標準,要兩者的時數都同時達到特定要求,表示冬天已過去了,春天到來了,它們才會打破冬季的休眠,開始萌芽開花。這種聰明的雙重機制,可以保護植物免受天氣的間歇性變化而影響。因為一旦在冬天短暫回暖時,植物已貿然生長開花,到驟然再次轉冷時,就會凍傷。

威脅生態多樣性

氣候變化會改變植物開花時間。英國的生態及水文中心收集了250年間、405種植物的開花數據,研究開花日期和溫度之間的關係,發現氣溫每上升攝氏1度,開花日期就會提早5天之多。

紅杜鵑(Rhododendron simsii)(上)和火焰樹(Spathodea campanulata)(下)是香港市區常見的春季開花植物。
火焰樹

以紐約及華盛頓為例,當地的櫻花近年多次在一月份因異常溫暖的天氣而開花。在香港,近年也常發現原本應在三月至五月才開花的杜鵑(Rhododendron spp.)、木棉(Bombax ceiba)、火焰樹(Spathodea campanulata)、宮粉羊蹄甲(Bauhinia variegate) 等,早至十二月至一月已開始開花。對照香港天文台的資料,剛過去的2019年是自1884年有紀錄以來最暖的年份,全年平均氣溫達24.5度,比正常值高1.2度;而2020年一月亦是最暖的一月,平均氣溫達18.6度,比正常值高2.3度。在暖冬的影響下,相信香港未來會常常出現春花早開的情況。

長滿花的樹木
花朵是大自然中很多生物的重要食物來源。花期紊亂會打亂多種物種間的生態互動。

紊亂的開花時間會打亂物種間的生態默契,危害互相賴以生存的生物,對生態多樣性構成潛在威脅。若花期改變,植物的傳粉動物(如蝴蝶、蜜蜂等)容易錯過花期,影響覓食,繼而影響其繁衍及生存。另方面,當傳粉動物減少了,又會令植物的繁殖率降低,帶來深遠影響,包括影響整個食物鏈,以至生態系統。長遠來說,氣候變化會增加物種滅絕的風險,減少農作物產量,亦會威脅人們經濟活動,甚至是生存。

大量準備售賣的桃花
桃花(Prunus persica) 是香港常見年花,暖冬令桃花提早開花,為花農帶來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