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大自然

養育之恩

2023年6月
作者:綠色力量
燕子幼鳥在巢中呼叫索食
幼鳥總是「索食聲孜孜」,而叫聲夠高頻的回報是增加被餵食機會。

「梁上有雙燕,翩翩雌與雄……」,這首由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燕詩示劉叟》,歌頌父母養育恩情的偉大,相信連小學生亦能朗朗上口。詩中透過燕子父母育幼的經過,深刻描繪出為人父母的艱辛。詩人雖是藉雙燕育幼帶出父母對子女的無私奉獻,但對燕子育幼過程有著深刻的觀察和描寫,現在就讓我們從生物學的角度拆解詩中內容。

四兒日夜長 索食聲孜孜

研究顯示燕子巢的幼鳥數量愈多,幼鳥的平均體重愈低,可見同巢的燕子幼鳥有爭奪糧食資源的需要。而爭取父母餵食的最直接方法,便是發出孜孜索食聲。有趣的是,學者發現燕子幼鳥會隨著飢餓狀態加劇而改變索食聲,包括發出更高頻的音質,亦會延長音節。

由於音頻上限受幼鳥的體型限制,能夠發出延長的高音節是展示幼鳥茁壯成長的訊號,而燕子父母都傾向將珍貴的食物資源投放在更健康的幼鳥身上,於是叫得愈高音,愈能吸引父母餵食,難怪幼鳥總是「索食聲孜孜」呢!

青蟲不易捕 黃口無飽期

所謂的「黃口」,是指燕子幼鳥的咀部,特別之處是咀緣周邊都被鮮艷的突起軟組織包圍,目的是在視覺上令咀喙看起來更加顯眼,刺激父母餵食,尤其在昏暗的環境更為奏效。

 

燕子幼鳥張開黃口索食
幼鳥的「黃口」原來能有效刺激父母餵食。
© Kimchi Lo

有研究更指燕子父母傾向將食物分配給擁有較光亮咀緣的幼鳥,學者推測這是由於幼鳥早期成長階段,咀緣的光亮度會隨攝入的類胡蘿蔔素數量而增加,而愈多類胡蘿蔔素反映幼鳥的免疫力愈佳,燕子父母會傾向餵養免疫力較佳的寶寶,以增加幼鳥存活率。所以張大「黃口」,原來是為了向父母展示自己有多健康呢!

須臾十來往 猶恐巢中饑

為了撫育幼鳥長大,燕子父母究竟有多辛勞呢?有學者曾以四口幼鳥的燕子巢作研究,記錄燕子父母一天的餵食次數,結果發現燕子父母為了向幼鳥供應食物,每天由日出至傍晚均不間斷地往返鳥巢,工作時間更長達十四小時以上。

 

燕子父母向幼鳥餵食
「須臾十來往」所說的是瞬間便達十多次,而研究指燕子父母最高峰期的餵食頻率是每小時四十次,即平均一分半鐘一次。
© Kimchi Lo

隨著幼鳥漸長,對能量的需求不斷增加,燕子父母的餵食頻率亦需隨之增加。在天氣良好的日子,最高峰的餵食時段落在早上十一時至正午之間,這可能與主要獵物正值最活躍時間有關,這段期間的餵食頻率可達每小時四十次以上,即燕子父母平均每一分半鐘就要完成一次捕獵和餵食,可見詩人描繪的「須臾十來往」並不是誇張之說,燕子父母是多麼的辛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