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新型冠狀病毒開始肆虐,防疫用品一時短缺,一旦有貨源補充,很多人即大舉囤積,以防下一波缺貨。動物也會囤積,但對象是食物。囤積行為(Hoarding)在動物行為學上是指收集和儲存食物供未來使用,在雀鳥和哺乳類動物之間較常見。不少動物會在入冬前大量收集糧食,以渡過食物稀少的寒冬。就算棲息於熱帶地方,動物不需渡冬,也會因各種原因而儲糧,更有不同的儲糧策略。
中央儲存派
一想到會囤積糧食的動物,相信倉鼠一定是最多人第一時間想起的小動物之一。牠們習慣長期囤積糧食,並將所有食物集中到一個地方收藏。野生倉鼠居於地底,地穴有多個小室,其中有一個更是專門用來儲存食物的「糧倉」。由於在野外不是常常都能獲充足食物,覓食亦有被捕獵的危險,懂得囤積食物大大提高了倉鼠的生存率。而飼養倉鼠的朋友也會發現,牠們總愛把食物塞到兩邊頰囊也滿滿,然後再帶到某個角落藏起來。雖然被人們飼養一定不愁缺糧,但似乎倉鼠並沒因而忘記囤積糧食這項求生本能呢!
分散投資派
相反,一些動物卻喜歡採取「分散投資」的策略,即是沒有將糧食集中囤積,而是分散儲存在不同地點。不過,這就非常考驗記憶力了。而有研究指出,會運用「分散投資」策略的動物,牠們腦袋裡負責掌管記憶的海馬體也較大。然而,記性再好,也有忘記食物存放地點的時候,北美洲的灰松鼠(Sciurus carolinensis)便是其中的表表者。但很多植物卻十分喜愛這些「健忘」的小動物,全靠牠們將種子帶去別處收藏,只要忘記存放地點,種子便有機會在不同地方發芽成長。
慢慢享受派
有些動物儲糧未必為了「不時之需」,而是為了能夠好好享受食物。例如棲息在非洲的花豹(Panthera pardus),當牠們捕捉到較大型獵物,由於食用需時,又怕其他捕獵者來分一杯羹,於是會把獵物拉到樹上,以備慢慢享用。又例如有「小猛禽」之稱的棕背伯勞(Lanius schach),牠們是香港常見鳥類,愛把捕捉到的蜥蜴、蛙和昆蟲等,釘到高處尖銳物件上,以便慢慢撕食。而棲息於中美洲的狐鼬(Eira barbara),則會將未熟的香蕉收藏數天,待其熟透,更為美味時才享用。